看了DSR-M旋轉圓盤圓環(huán)電極裝置的用戶又看了
虛擬號將在 180 秒后失效
使用微信掃碼撥號
品名:旋轉圓盤電極裝置
型號:DSR-M
產地:中國
【DSR-M旋轉圓盤電極主要技術參數】
(1)轉速:50-10000rpm,電機功率0.02馬力,采用銀碳刷接觸連接。系統(tǒng)默認(非調整)1mv@1RPM,誤差<1%。
(2)碳刷:**的鍍銀工藝,形成優(yōu)異的抗干擾性能,接觸電阻極小,可有效降低電流采集誤差,使用壽命長。
(3)控制:分體控制,可拆式結構,方便置入手套箱。具有信號輸入/輸出接口,可通過輸入外部信號(來自電化學工作站)控制轉速;可將轉速信號輸出至測試設備(示波器)或用來控制其它設備。
(4)防爆:**防爆設計,保證人身與設備安全。
(5)旋轉桿:長度170mm,外徑:15mm,適用于各種電解池,方便與其它儀器聯用,還有不同型號旋轉桿供不同研究使用,內螺紋。
(6)轉速控制:可通過控制器無極調節(jié)轉速,也可通過配套電化學工作站,通過控制線直接控制轉速。
(7)盤電極:外螺紋設計,接觸更好,信號傳輸穩(wěn)定。盤材質:玻碳,外層材質:特氟龍,盤電極直徑:5.0mm,電極外徑:15mm,溫度室溫。
(8)盤環(huán)電極:外螺紋設計,接觸更好,信號傳輸穩(wěn)定。盤材質:玻碳,環(huán)材質:鉑,外層材質:特氟龍。盤環(huán)間隙<=320μm。盤環(huán)尺寸精度:0.01mm。盤直徑:5.61mm,環(huán)內徑:6.25mm,環(huán)外徑:7.92mm,電極頭收集效率37%。
(9)產品升級:可換盤旋轉圓盤電極通過獨特的U-CUP,可以收集反應剩余產物,自行置入圓盤,可以有效降低使用成本,并且可以選擇盤電極材料,拓展研究范圍。
(10)服務:提供原廠認可的安裝、培訓服務,供貨時提供原廠授權證明文件。
(11)主體元件:旋轉圓盤圓環(huán)電極裝置、旋轉桿。
DSR-M旋轉圓盤電極的主要特點
DSR-M旋轉圓盤電極,其轉速為LED顯示,通過LED下面的旋鈕,可以調節(jié)轉速,調節(jié)范圍為50到10,000 RPM。
DSR-M旋轉圓盤電極面板上還帶一個電壓信號輸出接口,外接電壓表或數據采集系統(tǒng),就可以顯示電壓信號的變化。如果需要,也可以通過面板上的接口,利用一個外接信號源,來調節(jié)轉速。外接信號源可以是正弦波、方波,以及其它的波形。
DSR-M旋轉圓盤電極系統(tǒng)的外部加速特性,使得旋轉圓盤電極裝置的轉速可以隨外接波形同步改變。這個特點特別適用于水動力調節(jié)方面的應用。
DSR-M旋轉圓盤電極很容易拆裝,保存空間也不大。主機可以方便地上下移動,和電解池連在一起,做電極的浸沒或撤除實驗。
DSR-M旋轉圓盤電極底座采用耐化學腐蝕的聚丙烯材料??梢苑奖愕刂萌胧痔紫洌龇撬w系研究。
DSR-M 用戶測試數據
1、DSR-M與某SR的起始電位基本一致,表示在電化學開始階段,兩者的響應基本一致
2、半波電位,DSR-M更高,表示其測出的性能要優(yōu)于某SR
3、極限電流密度基本一樣,表示在處理同一量級的電流時,在物質傳輸效率方面性能相近,二者響應基本一致
【DSR-M旋轉圓盤電極典型應用】
DSR-M旋轉圓盤電極與電極、電化學工作站聯用,滿足多樣化科研實驗需求,適用于:
氫燃料電池催化劑研究及評價
鋰空氣電池研究
電化學動力學研究
氧還原反應(ORR)研究
氧析出反應(OER) 研究
氫析出反應(HER)研究
二氧化碳還原反應(CO2RR)研究
緩蝕劑評價及研究
金屬材料腐蝕電位研究等
暫無數據!
關于旋轉圓盤電極的一些基本常識介紹1、1952年,烏克蘭人 Veniamin Grigorievich (Benjamin) Levich (1917-1987)出版《物理化學流體動力學》,
11月8日,第二十二屆全國電化學大會A3展臺,來自大連理工大學的老師們在實地參觀了理化(香港)有限公司展示的電化學儀器后,親身調試體驗DSR數字型旋轉圓盤電極之后,現場決定簽約購買1臺。感謝老師們對理
近日,西安交通大學國家儲能平臺數字型旋轉圓盤電極裝置采購項目、西湖大學旋轉圓盤圓環(huán)電極裝置采購項目、山東省科學院能源研究所能源環(huán)境科研設備采購項目、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教學實驗室設備更新置換項目招標結果出
論文團隊: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徐維林課題組論文DIO:10.1002/aenm.202404266論文期刊: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》論文分區(qū):JCR一區(qū)影響因子:
揭示用于氧還原反應的 Fe-N-C 催化劑隨電位變化的降解機制(2024年理化(香港)有限公司“論文獎勵計劃”入選論文)隨著我國氫能發(fā)展加快,解決鉑基催化劑的高成本和資源匱乏等瓶頸問題,研究開發(fā)新型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