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粉體網訊 近日,世界上第一座使用改性塑料進行機器人3D打印的步行橋亮相上海同濟大學。
這是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(guī)劃學院舉辦開幕的“上海數字未來”系列活動中的一件展覽品。除此之外,機器人木縫紉、無人機群感應城市環(huán)境等一系列關于數字設計與建造的前沿實驗成果,都向公眾展示了數字科技的未來。
▲ 同濟建筑城規(guī)學院門口最新架設的一座橋梁,是全球第一組用3D打印完成的步行橋,跨度分別為4米和11米
橋梁用機器人三維打印實現定制單元的批量化生產,通過定制三維打印模塊砌筑的方式完成兩件三維打印橋梁,來驗證三維打印建筑產品的結構穩(wěn)定性與可靠性。
▲ 3D打印步行橋的細節(jié)
3D打印橋梁的實施意味著大尺度3D打印技術不僅可以用于造型,還可以用于結構構件的實施,尤其是與結構優(yōu)化設計相結合的情況下,可以高效地完成結構構件打印。這無疑是在建筑3D打印領域向前邁進了重要的一步。
▲ 3D打印步行橋橫跨在一條人工小溪上
這組步行橋打印了360個小時,然后拖到室外,在一天之內完成吊裝拼接。待該技術成熟之后,一天架橋絕對不是夢。
▲ 目前,3D打印步行橋只是作為展示作用,不允許人行走于橋上
據介紹,同濟大學“上海數字未來”系列活動將持續(xù)至9月30日,旨在瞄準建筑產業(yè)化升級,探索“建筑業(yè)4.0”時代建筑產業(yè)化的核心技術,實現新的建筑學、土木工程學、機械學、計算機科學,材料科學等的全方位跨學科創(chuàng)新。
▲ 越過3D打印步行橋,步入眼簾的是探索木構建筑的機器人數字建造工藝
工作營以木網殼結構為原型,探索“后期成形”的木網殼結構在自由曲面形式中的應用潛力。研究首先在設計平臺上對自由曲面網殼結構的造型進行模擬與優(yōu)化,然后通過結構性能模擬對網殼結構的構件尺寸進行優(yōu)化,并利用機器人建造工具實現結構構件的批量定制生產。
▲ 設計精美的3D打印服飾
制造者通過對人體比如皮膚張力、肌肉運動等問題的研究,嘗試把生物啟發(fā)下的幾何模式與人體機能表現進行結合,去設計以及打印出“身體建筑”——3D打印大衣,該大衣將會與人體的肌肉運動進行關聯,使用尼龍材料的SLS(選擇性激光燒結)成型技術生產硬性的物件。
▲ 風洞可視化模擬工具
利用風洞作為風環(huán)境的主要模擬工具,完成建筑形態(tài)的研究及概念設計,使風環(huán)境數據和建筑主體形體之間產生互動與反饋,在考慮舒適風速及溫度的條件下,獲取最終的建筑幾何形態(tài)。
▲ 機器人木縫紉
通過縫紉將平面膠合板直接連接,形成復雜的三維自由形狀。最終,木材建成的大尺度的建構范本,全面展示了木縫紉系統的性能,并為機器人自動化縫制系統做了很好的實證研究。